《包裝設計制作工藝與檢測技術標準實用手冊》
第二篇 包裝技術與工藝
第六章 防銹包裝技術
第一節 概 述
一、防銹包裝技術定義
金屬制品在儲運期,因受大氣環境中的濕度、溫度或污染物的影響,會腐蝕生銹。銹蝕對于金屬材料和制品具有嚴重的破壞作用,據試驗表明,鋼材如果銹蝕1%,其強度就會下降5%~10%,薄鋼板則容易因銹蝕穿孔而失去使用價值,尤其對于高精度,高價值的機械制品和零件,銹蝕的后果影響更大,如飛機的某一零部件銹蝕,可能使飛機不能起飛,或中途墜毀。精密試驗儀器也會因某一金屬部件的銹蝕而導致誤差。武器系統中零部件的銹蝕會直接影響其射程和命中率,甚至造成自爆。為此金屬制品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為防止外界環境的影響,通常要根據價值和使用價值,進行不同的防銹包裝。
所謂防銹包裝技術,就是指通過選用不同的防銹材料、外包裝材料,對金屬制品實施防銹包裝,以防止在儲運過程中金屬制品銹蝕的一系列技術措施。
二、防銹包裝技術發展概況
人類自開始使用鋼鐵時起,就遇到了鋼鐵的防銹問題。中國在后漢時(公元250年)就用石油做車輛的潤滑劑與鐵制物品的防銹劑,這是人類使用石油做為防銹油的開始。1450~1458年,歐洲人用一種白蘇子油涂在紙上后用于包針,是防銹紙防銹包裝的開始。
隨著機械制品、精密機械制品及商品交流的發展,航海事業的繁榮以及世界性戰爭中武器的遠洋運輸和長期儲備,大大地促進了金屬制品防銹包裝技術的發展。英國1943年發布了包裝標準(BS1133),其中包括了防銹包裝標準。在1944年將其防銹包裝標準辟為單行本出版,供軍用產品包裝應用,后推廣至民用產品。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要解決武器運輸到東南亞高溫高濕地區的腐蝕問題,防銹包裝技術發展很快。美軍對防銹包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四十年代后期,已研制出防銹包裝中所用的防銹油脂系列化的品種。同時,氣相緩蝕劑也得到了飛快的發展,其中被譽為“劃時代”的亞硝酸二環己胺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和應用的。可剝性塑料和繭式包裝等技術也在同一期間內問世。隨著后來包裝材料的研制開發及清洗劑的開發,使防銹包裝技術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包裝技術系統。尤其是高分子材料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防水防潮隔氣包裝材料,使防銹包裝的效果日益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制品的精度不斷提高,產品規格更加多樣化;加之國際貿易的頻繁,使金屬制品的儲存量增多,儲運期延長,從而對防銹包裝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包裝材料的防銹性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也使防銹包裝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防銹包裝技術內容
為防止金屬在儲運過程受大氣環境因素影響,而導致銹蝕,在設計包裝時通常從以下方面著手。
(1)保持金屬表面清潔,清洗去除金屬表面的污物及腐蝕產物,為涂覆防銹材料做前處理。
(2)使用保護層,包括金屬覆層,轉化膜,有機覆層,無面覆層及暫時性防銹覆層。使金屬表面與大氣、污染物不直接接觸。
(3)阻抑腐蝕過程,用緩蝕劑阻抑陽極過程和陰極過程,或同時阻抑上面兩過程。
(4)合理包裝,金屬制品做防銹處理后,采用與金屬制品防銹要求相應的包裝,使金屬制品少受或不受儲運環境的影響。
(5)改變包裝內環境條件,使金屬制品處于干燥、無氧的包裝環境中。在必要時,應在包裝內加入緩蝕劑,抑制金屬制品的銹蝕。
四、防銹包裝技術方法的分類
國外防銹包裝方法分類甚細,但不具體規定防銹材料的品種。這可能是因為防銹材料品種的變化速度比包裝方法的變化速度快的緣故。盡管如此,防銹包裝技術方法仍然不斷改進。例如美國軍用防銹包裝標準MIL-P-116至1975年已做了七次修改,1975年發布的標準為MIL-P-116G,后來又發布了MIL-P-116H,其間取消了某些方法,并增加一些新的方法。
我國在1985年所發布的國家標準GB4879-85對防銹包裝方法的分類如下:
(1)M-1 一般防濕防水包裝。
(2)M-2 防銹油脂包裝:
M-2-1 涂覆防銹油脂(涂覆硬膜防銹油料);
M-2-2 涂覆防銹油脂,后用防銹紙包覆;
M-2-3 涂防銹油脂,用塑料袋包裝;
M-2-4 涂防銹油脂,用鋁塑薄膜包裝。
(3)M-3 氣相防銹材料包裝:
M-3-1 氣相防銹材料包裝;
M-3-2 氣相防銹包裝;
M-3-3 氣相塑料薄膜包裝。
(4)M-4 密封容器包裝:
M-4-1 剛性金屬容器密封包裝;
M-4-2 非金屬性容器密封包裝;
M-4-3 剛性容器中防銹油浸泡包裝。
(5)M-5 密封系統的防銹包裝。
(6)M-6 可剝性塑料包裝:
M-6-1 涂覆熱浸型可剝性涂料;
M-6-2 涂覆溶劑型可剝性涂料。
(7)M-7 貼體包裝。
(8)M-8 充氮包裝。
(9)M-9 干燥空氣封存包裝:
M-9-1 剛性容器干燥空氣封存;
M-9-2 套封包裝。
返回目錄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