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典型案例》
主講/辛巧娟
程序文件(12)——工作環境管理程序
1 目的
確定和管理達到產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控制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類職業危害因素,改善勞動條件以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達到協調運行發展的目的。
2 適用范圍
適用于確保公司達到產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環境,同時對工作環境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進行控制。
3 職責
3.1 設備保障部歸口生產場所的工作環境的管理。
3.2 辦公室歸口辦公和生活場所的工作環境的管理。
3.3 各部門確保本部門工作環境的控制。
3.4 生產副總經理監督、指導本程序的實施。
4 工作程序
4.1 人因的控制
4.1.1 公司認為,員工所擁有的智慧和能力是組織的重要資源,而且是一種戰略性資源,會成為決定本公司興衰成敗的關鍵性因素。
4.1.2 公司加強員工內部溝通,強調運用激勵政策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員工與公司之間新型的忠誠關系。
4.1.3 樹立公司與員工合作伙伴關系的理念,肯定員工在公司中的地位,從而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認可與尊重,對員工產生持久的激勵效應。
4.1.4 公司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發揮員工的創意潛能,以人為本,給員工充分的發揮空間,依賴員工、重視員工,形成良好的綜合管理氛圍。
4.1.5 公司完善合理化建議制度,鼓勵廣大員工直接參與管理。通過上情下達,讓公司的管理者與員工保持經常性的溝通,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榮譽感,滿足員工的成就感,培養員工的使命感,以增強公司的整體凝聚力。
4.1.6 按照《溝通、協商與信息交流控制程序》的規定,營造一個充分溝通、信息知識共享的環境,使員工能方便地了解到各種所需的信息與知識。
4.1.7 按照《人力資源控制程序》的規定,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訓機制,滿足員工的發展要求,為員工提供培訓升遷的機會。鼓勵員工追求知識的更新,追求自我完善和超越,在學習中實現增值,減少員工特別是優秀員工流失的可能性。
4.1.8 公司將致力于培養一種以提高員工滿意度為原則的激勵機制,可以使員工感受組織良好的人文環境,達到穩定組織人才、有力地促進公司發展的目的。
4.1.9 制定適當的作業指導書,特別是那些具體操作崗位(如搬運、存儲、安裝、調試、操作、維修、保養等活動),以防止操作人員偏離相關準則。
4.1.10 主管部門應不定期對各部門的工作環境進行監督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2 “5S”管理
4.2.1 各部門按《公司“5S”管理規定》進行“5S”管理。
4.2.2 各部門和崗位人員應做到:
(1) 整理(Seiri)(區分工作場所內之物品為“要用的”與“不要用的”)。
(2) 整頓(Seiton)(將區分為“要用的”的物品,劃出定位擺放)。
(3) 清掃(Seisou)(將區分為“不要用的”的物品,清除打掃干凈)。
(4) 清潔(Seiketsu)(將整理、整頓、清掃后的工作場所隨時保持在美觀狀態)。
(5) 素養(Shitsuke)(通過上述管理活動,讓每一位員工都養成好習慣,并且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到“以公司為家,以公司為榮”)。
4.3 產品符合要求的工作環境管理
4.3.1 在工藝文件中,對各工序的工作環境予以確定,識別所需的物理的、環境的和其他相關因素(如噪聲、溫度、濕度、照明或天氣等)。
4.3.2 管理各工序所需的工作環境,提供適當的資源使其達到產品符合的要求。
4.4 基本工作環境要求
4.4.1 辦公室工作環境
(1) 辦公室配置適用的辦公用房,根據業務需要,統一設計和布置,適當裝修要求,有效利用空間,考慮人體功效學的要求,體現公司形象設計理念,做到整潔、美觀、通風,能夠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職業健康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2) 各部門辦公人員負責做好本辦公區域和公共環境的維護,保持辦公場所環境清潔有序,文件、資料放置有序,便于查找,無亂放雜物和個人生活用品。
4.4.2 服務場所和公共場所工作環境
(1) 服務場所和公共場所環境應美觀舒適,整潔有序,安全方便,標識清晰,有必要的防護措施。
(2) 考慮特殊氣候條件下的要求,服務場所和公共場所應配置必要的防護、防范措施。
4.4.3 作業場所工作環境
(1) 確定各設備機房的環境條件,確保重要機房滿足必要的工作條件。
(2) 作業現場整潔有序,設備、工具、材料存放有序,通道暢通,地面清潔無雜物、有安全防護措施、通風照明良好。
(3) 規定儲存場所的環境要求,倉庫管理人員負責維護和保持。
4.5 基本健康安全要求
4.5.1 公司在新建、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的衛生設計及職業病危害評價中,應符合GBZ 1《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規定的要求。
4.5.2 化學有害因素的控制
(1) 工作場所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粉塵、生物因素容許濃度應符合GBZ 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標準規定的要求。
(2) 防塵、防毒措施:
①本公司產生粉塵、毒物的過程和設備,集中于化工倉庫、加工車間、污水處理站、燃料站、水處理廠、復印室等。
②生產管理人員應了解和掌握生產所使用設備的工藝流程和毒性作用的主要特點,以及有關的衛生防護資料,并需由相關人員宣講。
③產生粉塵、毒物的操作場所應考慮機械化和自動化作業,加強密閉,避免直接操作。
④根據工藝和粉塵、毒物特性,采取防塵防毒通風措施控制其擴散。
⑤機械通風裝置的進風口位置,應設于室外空氣比較潔凈的地方。相鄰工作場所的進氣和排氣裝置,應合理布置,避免氣流短路。
⑥空氣中含有惡臭物質時(例如污水處理、化糞池等),以及有害物質濃度可能突然增高的工作場所,不得采用循環空氣作空氣調節。
⑦局部機械排風系統的各類型排氣罩必須遵循形式適宜、位置正確、風量適中、強度足夠、檢修方便的設計原則,罩口風速或控制點風速應足以將發生源產生的塵、毒吸入罩內,確保達到高捕集效率。
⑧散發有毒有害氣體的設備上的尾氣和局部排氣裝置排出濃度較高的有害氣體時,應引入有害氣體回收凈化處理設備,經凈化達到GB 16297《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要求后排放。如直接排入大氣,應引至屋頂(含裙樓樓頂)以上3m高處放空。
⑨機房內的設備和管道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各類跑、冒、滴、漏、堵,杜絕無組織排放。
4.5.3 有害物理因素的控制
(1) 超高頻輻射、高頻電磁場、工頻電場、激光輻射、微波輻射、紫外輻射、高溫作業、噪聲、手傳振動等職業接觸限值應符合GBZ 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標準規定的要求。
(2) 防暑要求:
①工作流程的設計宜使操作人員遠離熱源,同時根據其具體條件采取必要的隔熱降溫措施。
②產生熱源的機房應設有避風的天窗,天窗和側窗應便于開關和清掃。
③當作業地點氣溫≧37℃時,應采取局部降溫和綜合防暑措施,并應減少接觸時間。
④鍋爐房、空壓機房、配電房、熱處理作業間應設有封閉值班室,值班室內氣溫不應高于室外氣溫;設有空調的值班室室內氣溫應保持在27~29℃。露天停車場封閉收費崗亭內溫度控制在28~30℃。
⑤夏季室外高溫作業時,應對高溫作業員工供應含鹽清涼飲料(含鹽量0.1%~0.2%),飲料水溫不宜高于18℃。
(3) 防寒要求:
①根據本公司所處地域,按國家相關規定實施冬季供暖。
②集中采暖場所,當每名員工占用的建筑面積較大時(≧50m2),要求工作地點及休息室設局部采暖設施。
③冷庫工作人員執行相關勞保要求。
(4) 防噪聲與振動要求:
①具有工藝性噪聲的機房應遠離其他非噪聲作業空間、行政辦公區和倉儲區。
②噪聲較大的設備應將噪聲源與運行人員分隔開,工藝允許遠距離控制的可設置隔聲操作(控制)室。
③產生強烈振動的設備應采取防止振動傳播的措施。
④噪聲與振動強度較大的設備應安裝減振底層,對振幅、功率較大的設備應設計配備減振基礎或減振支架。
⑤工作地點運行噪聲聲級超過衛生限值,而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治理手段仍無法達到衛生限值時,可采用有效個人防護措施。
(5) 防非電離輻射(射頻輻射)要求:
①日常工藝過程有可能產生微波或高頻電磁場的設備應采取有效的防止電磁輻射能的泄漏措施。
②產生非電離輻射的設備應有良好的屏蔽措施。
(6) 工頻超高壓電場的防護:
①產生工頻超高壓電場的設備應有必要的防護措施。
②從事工頻高壓電作業場所的電場強度不應超過5kV/m。
③高壓輸電設備,應設在人通常不去的地方,應當用屏蔽網、罩等遮擋起來。
(7) 照明作業場所的照明衛生要求,應按GB 5003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規定執行,并盡量配置節能燈具。
4.5.4 其他控制要求:
(1) 應根據實際情況,在各場所配置必要的飲水點、衛生用品、緊急藥物和應急器材。
(2) 公司食堂周圍50m內,不設置與危害因素相關的工作場所,按《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71號,2010年3月4日發布)和本公司的《職工食堂管理辦法》的規定操作。
(3) 美化公司區域環境,在辦公、值班或封閉工作場所可擺放適量的觀賞植物,創造優美的工作環境和藝術氛圍。
4.6 在工作環境管理過程中,如發現問題應立即糾正,必要時按《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處理。
5 相關文件
5.1《溝通、協商與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5.2《人力資源控制程序》
5.3《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5.4《公司“5S”管理規定》
5.5 GBZ 1《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5.6 GBZ 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
5.7 GBZ 2.2《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5.8 GB 16297《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5.9 GB 50034《建筑照明設計標準》
5.10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5.11 《職工食堂管理辦法》(略)
6 記錄表格和報告
無。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