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經理的設備管理課》
主講/辛巧娟
第三十講
設備大修要不要取消?
設備大修,有的企業叫大檢修。大修就是按照一定的周期、時機以及點檢、監測中發現的隱患、發現需要改善的內容,對設備全部解體,然后對總成部件解體,對相關零件清洗、檢查,判斷其是否損壞,隨后進行修復、改造或者替代換件,然后再按照逆序方式進行安裝、對中、平衡、精度調試,空載試車、負荷試車,直到交付生產運行的全部過程。
傳統的工廠,每臺設備都按照一定周期或者時機進行大修。大修所花費的時問、消耗的資源以及對生產的影響都比較明顯。有的流程裝備大修,僅僅維修費就高達幾百萬、上千萬元, 停機損失甚至高達幾個億。
因此不少工廠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就提出是否可以取消大修,或者延長大修周期的問題。但真正執行起來,如果沒有科學依據,可能造成嚴重的故障后果,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大修計劃還是每年都在制訂。
設備的大修要不要取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
當今的設備比以往要復雜得多,而且故障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美國民航局在過去30年間,作了大量關于設備可靠性的研究,發現設備從使用到淘汰(包括無形磨損造成的設備報廢),其故障特征曲線呈六種不同形狀,如圖30-1所示。
圖30-1 不同的故障特征線
從圖30-1中可以看出,模式B開始為恒定或逐漸略增的故障率,最后進入耗損期;模式C顯示了緩慢增長的故障率,但沒有明顯的耗損故障期;模式D顯示了新設備剛出廠時的低故障率現象,很快增長為一個恒定的故障率;模式E在整個壽命周期都保持恒定的故障率;模式F在開始時有較高的初期故障率,很快降低為恒定或增長極為緩慢的故障率。研究表明,模式A、B、C、D、E、F的發生概率分別為4%、2%、5%、7%、14%和68%。顯然,在設備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更多的設備遵循E和F所代表的模式,其中F為主導的故障模式。
為什么68%的設備會是這樣的故障率變化,甚至于沒有耗損故障期的出現呢?
因為,隨著設備物理可靠性的提升,其有形“磨損”速度降低,而隨著設備技術進步速度的加快,其無形“磨損”速度相應加快。很多設備尚未到達其物理的耗損故障期就因為“過時”而被淘汰。這一趨勢對于電子類的設備尤其明顯。因此就讓我們很難看到其故障率上升的耗損故障期。
研究表明,原來認為設備使用時間越長磨損越嚴重,而且會使故障率迅速上升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對于某種特定故障模式起主導作用的設備,故障率可能與使用時間長短有關;而對于大多數設備而言,故障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得設備役齡長短對于設備可靠性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經常修理設備或定期大修,不一定會防止故障發生,反之可能將初期的高故障率引入穩定的系統之中,增加設備的總故障率。
讓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分析定期大修的弊病。如今的設備系統越來越復雜,是由若干子系統構成,每一子系統又由不同零部件、元件構成,子系統和零部件的耗損周期各不相同,很難找到一個普適的修理周期,因此這一時刻對各個子系統或者零部件的解體和維修不一定都有意義。
如果我們將68%的F模式設備拿出來,安排周期性的大修,會在每次解體大修和安裝調試之后引入初始高故障率,這就如同一臺新組裝的設備一樣,如圖30-2所示。
圖30-2 周期性大修可能引起的初始高故障率現象
根據上面的認識,設備的定期大修只有在故障后果嚴重且無法準確預測的情況下才有必要。有條件則應盡可能采取預測維修,一般情況下則可采用日常維護保養及潤滑等措施。
企業不安排設備大修是否就意味著取消修理了呢?不是!應該根據狀態監測或者點檢信息,安排適當的項修或者項修組合(我們稱之為可裁剪式維修)來取代大修。
對于那些設備主體總成具有明顯的損壞周期,而且絕大多數總成可以無故障工作到這個周期的設備,保持定期的大修是必要的。然而,這種大修己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全解體修理,而是對需要修理的部件進行解體修理,不需要修理的部分則不必解體修理,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可裁剪式的維修。
從趨勢上看,設備無大修時代正在悄然到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