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經理的設備管理課》
主講/辛巧娟
第十八講
遼鋼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2004年4月18日,遼寧省鐵嶺市清河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發生“4.18”鋼水包傾覆特別重大事故,一個30噸的鋼水包掉落,造成32人死亡。
經專家對事故現場初步勘察分析,造成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該公司生產車間起重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按照《煉鋼安全規程》的規定,起吊鋼水包應采用冶金專用的鑄造起重機,而該公司卻擅自使用一般用途的普通起重機;二是設備日常維護不善,如起重機上用于固定鋼絲繩的壓板螺栓松動;三是作業現場管理混亂,廠房內設備和材料放置雜亂、作業空間狹窄、人員安全通道不符合要求;四是違章設置班前會地點,該車間長期在距鋼水鑄錠點僅5米的真空爐下方小屋內開班前會,鋼水包傾覆后造成人員傷亡慘重。
我們知道,有些鋼廠(如武鋼)提出“萬點受控”的管理,所謂“萬點”只不過是個概念,并不意昧就只有“一萬”個點,“受控”是說納入管理和狀態可控。對照上述事件,“固定鋼絲繩的壓板螺栓松動”是事故發生的最直接原因。那么,“壓板螺栓”是否松動就應該屬于受控狀態。網上還流傳另外說法,是鋼水包“耳軸”斷裂。那么“耳軸”也應該是受控之點。無論是“壓板螺栓”還是“耳軸”,它們是否真正受控?也就是我們的點檢體系是否涵蓋這些內容?應該成為我們的關注點。如果檢查企業的相關管理文件,發現無論“壓板螺栓”還是“耳軸”都列入點檢規范。那么第二個問題就浮出水面:我們的執行力是否到位?
遼鋼事故之后,這個世界上又出了不少重大設備事故。
一個是英國石油公司(BP)墨西哥灣鉆井平臺爆炸,引起原油泄漏,造成嚴重海洋污染,油污己經形成2000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等于2.59平方千米)的污染區。
英國石油公司內部調查顯示,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爆炸由一個甲烷氣泡引發。另外,漏油最后一道防線“防噴閥”先前發生過失效的狀況。工人在鉆井底部設置并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后降低鉆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置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使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這個甲烷氣泡從鉆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發時,鉆井平臺上的工人觀察到鉆桿突然噴氣,隨后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涌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里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后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當時升起一片“氣云”,罩住平臺。鉆臺大型發動機隨即爆炸,到處都是火。平臺沉沒后大量漏油。這座鉆井平臺配備的“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交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應在發生漏油后關閉油管。但平臺的“防噴閥”并未正常起動。平臺還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起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事發后,英國石油公司企圖借助水下機器人起動“防噴閥“也未能奏效。
美聯社報道,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松設備檢測后,數年間數座鉆井平臺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而對此卻未引起有關方面足夠重視。這說明設備日常檢查未涉及測試可能的“隱蔽故障”。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強烈地震與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爆炸和泄漏,核污染影響了全球。3月26日是核電站40年的生日,日本政府剛剛批準了這個核電站延壽20年,卻不幸發生了這個震驚世界的悲劇。雖然地震與海嘯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由于設備老化,近年來這個核電站事故頻頻也是事實。這些意外是否引起使用者的足夠重視?這同時又引發人們的思考,人們是否僅僅從企業功利和經濟角度來設定設備的壽命周期?除了設備壽命周期費用以外,是否要評價設備的壽命周期風險(故障概率乘以故障后果)?當風險威脅的是人類和全球,就要思考日本政府是否有權批準這類設備的延壽?
我們列舉了上面幾個章大事故,盡管有的和天災有關,但最終都與“人禍”有關,也從根本上反映了“人禍”是導致事故最根本原因。
這些事件告訴我們,設備管理需要科學、嚴謹、不折不扣的行為!任何些許的不到位的行為(如操作、清掃、檢查、測試、緊固、調整、潤滑、更換、堵漏、防腐、對中、平衡、隔離、設備更新淘汰等),都可能釀成慘劇!重大安全事故總有物理化學背景存在,不會因為會議多少,口號多響亮,文件多漂亮而轉移!設備管理是“實干”的科學,不是紙上談兵的花樣文章!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