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經理的設備管理課》
主講/辛巧娟
第十四講
設備耗損故障期的管理特點
設備耗損期是設備劣化嚴重的故障多發期。到了耗損故障期,設備的主要總成或者多數部件進入了快速劣化狀態,這就像一位已經步入了體弱多病的暮年時期的老人一樣。
在耗損故障期,維修管理除了做好常規的保養,包括清掃、點檢、潤滑、調整、緊固之外,對那些局部耗損劣化嚴重的部位——總成或者零件組合(線路板、集成塊、摩擦副、傳動系統、氣動系統、液壓系統、電控系統、冷卻系統、潤滑系統、安全防護系統、閥門、接頭、氣缸、馬達、濾網、接地、屏蔽、傳感器等)實施糾正性維修。也就是通過換件或者修復再生的方式來恢復設備功能,這是比較常規的維修策略。常用的修復再生方式包括用表面噴涂(離子噴涂、納米噴涂、激光噴涂)、電刷鍍、表面鑲套、堆焊修補等恢復設備幾何尺寸和表面性能,以較小的投入滿足設備的性能要求。例如,某工廠一臺機器曲軸磨損,如果更換曲軸需要15萬元,通過納米噴涂技術將其磨損部位修補,表面精度和硬度均達到原有技術標準要求,使用壽命可以延續6~8年,僅花費了7000多元。這種修復方式非常符合低碳、環保和節能的綠色維修理念。
一般而言,在耗損故障期,不少總成會出現快速劣化狀態。
我們并不主張大修,所謂的大修,是將設備完全解體,對拆解的零部件進行清洗,對損壞的零部件進行修復或者更換,然后進行部件裝配、總體裝配、精度調試、空載試車、負荷試車,最后交付使用。當代設備系統是由若干子系統構成的,包括液壓系統、氣動系統、傳動系統、冷卻系統、電氣控制系統J潤滑系統等,每一系統乃至系統上的每一關鍵零件壽命周期或者耗損周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耗損周期適于所有子系統或者總成,來對設備進行全部的大修。因此國際上主張消滅大修,至少可以用延長大修周期或者不完全的“大修”來取代傳統的大修方式。因為設備的大修經過全部解體總裝、重新磨合、新電器元件的重新時效老化,有可能會引導出設備初始故障期的高故障率狀況。
面對設備快速劣化狀態,我們會采用一種可裁剪、可組合的維修模式。即經過研究論證和設計,將需要修理、換件的內容集合在一起,利用恰當的檢修機會,實施這一組合方案加以修復。對于那些無損害跡象的總成或機體,不必解體檢查和更換。
對于那些固有故障頻發的情況,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采取主動維修策略。所謂的主動維修,就是不拘泥于原來設備原有結構的小技術改造,其目標并非改變或者增強設備功能,而是使那些固有故障得到根除。
主動維修是以改代修的主動策略,主動維修的前提是:設備是人設計制造的,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設備在長期使用中,肯定可以發現一些固有缺陷,也會出現某些重復性的故障,這多少反映出設備在設計思路、設計方案、制造加工工藝、原材料選擇、熱處理、表面處理等方面的不足,這些缺陷不足,我們很難通過一般維修方式加以解決。我們可以跳出傳統維修模式,大膽思考如何通過不拘泥于原有設計和結構的小規模改造來解決。例如在某處開一個槽,加一個擋板,開個孔,設置一個小機構,或者更換一個不同性能的零件(密封圈、閥門等)將那些固有故障根除。
而在耗損故障期,這類主動維修最有意義,等于是給設備一次返老還童的再生機會。例如某些重型機器廠,將傳統控制模式下的龍門銑床、龍門刨床進行數控改造,不但可以使這些設備加工精度控制水平大大提升,而且讓其使用壽命也大大延長。
值得指出的是,并不是進入耗損故障期的設備都是值得進行主動維修的,這需要通過技術經濟分析來決定。如果主動維修的投入加上復利平攤到每年的費用,再加上年均維護費用超過了設備更新投入平攤到每年的費用,再加上年維護費用,則主動維修就沒有必要,這時設備更新則更加經濟;反之,就值得進行主動維修。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