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不是一年一次的旅行
沒有了春節,感覺新年永遠不會到來了。”在日本念研究生的發小在微信上跟我吐槽。元旦新年對中國人實在有些不疼不癢,沒有那些噼里啪啦的新年炮仗,就沒有一年結束的感覺。
發小走的時候我從深圳飛到北京送他,一路上都一切如常,卻在他走近安檢區的一刻,伯母瞬間淚奔——血濃于水的意義就在于此。對我們不過是一次時間很長的分別,到了爸媽那里是肝腸寸斷。
大學時的女朋友沒有熬過跨國戀,“換個對象真的沒什么,這種異國的不都在意料之中嘛。”微信語音除了聊一些有的沒的,也會走心:“我真的想我爸媽,過年回去你幫我看看他們吧。”
大概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這個字在心里的分量越來越重,我們對于家的依戀也變得愈發明顯。那些年我們覺得無比羅嗦與不耐煩的“多吃”“加衣服”,到了異地他鄉的漫長歲月里,都成了心靈的春天。
我從小是奶奶帶大的,鄉下的院子里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有我跟奶奶兩個人。讀初中,變成了兩周才能回一次家;到了高中,就變成一個月一次;大學變成了半年;到了現在,一年也只剩下了春節——就像是眨眼即逝的片刻。
回家,像是最終變成了一年一次的旅行。
以前不覺察這種變化有什么異樣,享受著自己的世界一點點擴張,我從地球的這一邊把自己的足跡留在了地球的對面。但是父母長輩的世界不變了,他們的世界只有那么大了。跟著歲月碾壓而來的,只有年老、疾病,每一天都在失去,生活在剝奪著他們。
自己離開后的院子的空曠,只有奶奶跟一只貓的落寞,對于一個老人來說,每一天的時間究竟有多漫長。想想覺得心酸,總覺得有著難以彌補的虧欠。
年少時的家是向往自由時的負擔,是永遠沒有辦法理解自己的父母,是家里平凡的日常比不上外邊的精彩。等到了長大的一天,才知道家是在大社會里的牽掛,是能讓自己徹底放松的空間,是游走在光怪陸離誘惑之間時不讓自己迷失方向的指南。
但是殘酷之處就在于,年紀越是增長,生活中無可奈何的地方也日積月累地多了起來。無可奈何是看著父母的滄桑無能為力,有時候一個電話也是奢侈;無能為力是自己在職場上說一不二,卻沒有辦法在春節的時候兌現回家看看的諾言。
身世浮沉雨打萍——在城市里的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如此渺小。我們擁有多么絢麗的白天,只有自己知道熬過多么深的黑夜。我們都是咬著牙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以前以為“心之所屬的地方,才是歸宿”,稍微有了一點點年紀,才覺恍然,向往永遠是向往,歸宿就是歸宿。
君問歸期未有期——春運作為“人類一年一度的大規模遷徙”,我們每個人都投入其中——永遠很難搶到票的12306,一直都在晚點的班機——我們每個人都在抱怨,卻又義無反顧地走在歸來的路上。
我們在家里肆意地放松著,在父母的視線中又回到了童年,有著最適合自己胃口的飯菜,回到最能讓自己輕松的房間,睡最安穩的睡眠,并且在幾天過后開始對父母催婚以及其他的瞎操心變得不耐煩。
我們終于又見到了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們,在從小到大的回憶里笑得肚子疼,看著彼此找到伴侶、有的孕育了新的生命;也在可能變味的同學會上看到歲月帶來的變化,春風得意或者泯然眾人,像是一場人生的戲劇。
我們終將在一開始就進入倒計時的春節假期里認識到回家的意義:
我們在這樣瑣碎的日常里逐漸認識到生活的本真,我們最終能在父母的身上看到平凡的偉大,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再在新的一年里踏上征程,砥礪前行。
我們學會珍惜,坦然長大,諒解了時光。
回家,不是一年一次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