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誰才是自己真正的客戶!
文/三哥
“客戶是土壤,項目是莊稼。”
很多競爭對手這樣評價華為:1個華為人不可怕,10個華為人就有點討厭了,而100個華為人在一起,把項目搶過來就很難。
有人認為,華為的銷售特別會做客戶關系,這其實是對華為能力的一種誤解。華為最終能作為一個組織勝出,是因為華為有一套客戶關系管理的體系。
早期的華為與一般企業的業務管理方式十分類似,所有的管理都圍繞著商機和訂單展開,即打獵模式。
為了支持這種管理邏輯,當時華為還花了3000萬上過一個CRM系統,但由于它和華為的管理邏輯無法匹配,后來又把整個系統廢棄了。
為什么華為會不適應打獵模式呢?
因為通信行業是一個技術更新很快、管理水平很高的行業,競爭非常激烈,而且往往是贏家通吃,也就是說,如果你稍微差一點,想活下去都很難。
作為通信行業的一個后來者,華為進來的時候行業就已經是強手如林了,也只能圍繞著訂單搶單子。但是在搶單子的時候,華為就像一個小孩和大人一同打獵一樣,就算給他一個長矛,打到的獵物也不過是別人漏下的野雞兔子之類,所以它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挨餓。
但是饑餓會讓人清醒,于是華為開始思考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當時華為的思考邏輯是這樣的:所有項目的背后都是有客戶的影子,我與其追著項目跑,還不如坐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誰才是自己真正的客戶。
先自己主動去選擇客戶,然后再圍繞著選擇的客戶開展服務。
這樣,通過伴隨客戶的成長,我對他的理解會比別人更深,而在這一過程當中,客戶也建立了對我的信任。
如果他有需求,也會第一時間想到我,那么我們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共生的關系。
后來華為內部有一句話,叫“客戶是土壤,項目是莊稼。”這是一種管理認知上的升級,它標志著華為由打獵模式進化到了種田模式。
華為還有一句話叫“客戶關系是第一生產力”,客戶關系對于早期的華為也非常重要。
在公司創業之初,客戶對華為的評價是“華為有三流的產品、一流的市場”。
雖然現在大家都覺得華為是一個高科技公司,但實際上早期的華為是一個銷售型公司。
即使以現在華為整個公司的員工構成來看,20萬員工里面,市場體系的員工數量高達5萬多人,占公司總量的將近1/4,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講,這是不多見的。
1、企業在客戶關系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很多企業在建立一個管理體系的時候,針對客戶管理這一塊,都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共性問題。
華為在建客戶關系管理流程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大客戶的粘性不足等。
首先,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不夠優秀,市場上很多廠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大家能力差不多。
第二,業務支撐點單一,維護客戶關系的人比較少,那就意味著我們的客戶關系是不穩定的,一旦遇到風吹草動,比如這個人被調走了,業務就會出現塌方式的下滑。
舉個例子。我曾經輔導過一個深圳的上市公司,它一年是12個億的體量,但是這12億的營收里面,其中有4個億,也就是1/3的營收是依賴于一個大客戶。可是,在這個大客戶上面,只派了一個銷售和一個銷售助理。像這樣的資源投入,它的客戶連接是非常脆弱的。
最開始,雙方的合作還比較好。在充電器領域,以前這個大客戶是100%買他家的產品,然而到了今天,大客戶每年有17億的充電器采購量,只有4個億是給他們的。
也就是說,對于這個企業來講,雖然他在大客戶上面的絕對值是在上升的,以前只有1個億,現在變成4個億,但是它的占有率在下滑,原來是100%的市場份額,而現在只占了其中的1/4,這就是我們在客戶經營管理上資源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問題。
第三,缺乏對客戶關系的過程管理方法,員工跑客戶不知道為什么跑,要實現什么目的。
隨著客戶的成長,其實它的需求會變得更多。以前只買你一個東西,未來可能買你很多的東西。
當客戶其他產品的需求正不斷衍生,而你既沒發現也沒有提前構建能力去滿足它,也就意味著在客戶里面那些市場空間被你白白喪失掉了。
換句話說,我們在客戶那里獲取的蛋糕跟客戶自身的成長速度匹配不上,我們的業務增長速度落后于客戶的成長速度。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出現這些問題?
很多企業對于客戶的管理是基于打獵的模式,是圍繞著客戶明確的需求來構建的。
沒有基于市場和客戶為中心,持續地去理解、去分析,去發現和滿足客戶需求。
那么,也就缺乏對客戶的分析方法,包括對客戶關系的評價、規劃、執行、監控這一套管理體系;缺少對客戶關系的持續經營管理,導致對客戶的價值識別和客戶項目全局的把控能力不足。
正是基于這一系列的業務痛點,華為構建了一個客戶關系管理體系。
2、正確的客戶選擇
有一句話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客戶關系管理體系當中,核心就是做正確的客戶選擇。
有些人認為華為這么成功,可能是因為華為的銷售特別會做客戶關系,但其實這是對華為能力的一種誤解。
實際上,華為的員工在客戶關系的管理能力上并不見得比競爭對手更強。
比如,有一次我們的客戶經理去機場接一個客戶,正好遇到競爭對手的客戶經理去接同一個客戶,結果對方更生猛,直接就把客戶的行李搶下來塞到了自己車的后備箱里。
所以,在實際的短兵相接上,華為并沒有什么優勢。
但是,為什么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軸當中,華為最終能作為一個組織勝出?是因為華為有一套客戶關系管理的體系,它能夠根據客戶價值的不同、項目價值的不同,來進行差異化的資源匹配。
如果華為認為一個項目很重要,那就會投入重兵,力保把這個項目拿下來。
舉個例子。
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廣東的項目,當時廣州的一家上市公司也去了,他們老板就派了兩個員工去跟客戶交流,看看能不能做這個項目。
結果這兩個員工到了客戶現場之后,發現會議室里面坐了20多個華為的人,有客戶經理,有負責解決方案的,還有負責交付和商務的,這兩個人進去之后心里就開始打鼓,然后互相開玩笑,說你對付左邊那10個,我對付右邊那10個。
華為不但去的人多,而且去的人也很強。當時華為帶隊去的是一個23級的解決方案專家,年收入超過1000萬,在華為,他屬于一般人要有緣分才能見一面的世外高人。
但是華為會在某一個項目里面投入這樣優質的資源來力保拿下項目。
很多競爭對手這樣評價華為:1個華為人不可怕,10個華為人就有點討厭了,而100個華為人在一起,把項目搶過來就很難。
很多競爭對手還說,跟華為爭小項目還可以想一想,但大項目基本上沒戲。
那么,華為的客戶關系管理體系是怎么建起來的?
在1995年的時候,任總對研發的干部有一次講話,在這次講話當中,任總提出了一個說法,叫“未來的通信行業會三分天下,而華為會成為其中的一份。”
到了1998年的時候,公司的管理團隊又組織了一次討論,如果任總說的是對的,未來的通信行業真的是三分天下,那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的客戶應該是誰?我現在的客戶和我未來的客戶是一樣的嗎?
為什么要深入討論這個問題呢?
因為僅從財務上來看,華為那些年的財務表現非常好,指標很靚麗,每年增長達到了50%,好的時候還會翻一番。
但是,財務的構成讓人觸目驚心。
因為華為當時的營收主要都來自于邊緣市場,是從東北、西北、新疆、西藏這些地方搶回來的。
然后來自于低端產品,來自于底層客戶,客戶關系支持都是一些縣級的客戶,市局的都不多,省局的更是鳳毛麟角。
基于這樣的一個業務過程,可以預測,如果按照這種慣性發展下去,未來華為不但不能夠成為世界前三強之一,連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為什么?
因為你最強的競爭對手還無暇兼顧你,他們忙著在一線城市爭得不亦樂乎。
可是如果有一天他們打完了仗,格局已定,獲勝者低頭一看,還有很多流寇在邊緣市場當中打游擊,他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產品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客戶關系的優勢,把你的根據地一個個拔出來,而你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基于這樣的理解,華為覺得自己不能僅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
經過討論,公司輸出了一個大客戶清單,把全球100個最有錢的客戶的名單梳理出來之后,說我們未來要跟這些客戶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
雖然華為當時輸出清單的時候,那里面的客戶基本上還沒有,但這其實帶給很多企業一個啟示,那就是在企業的自然發展當中,最好要進行業務的設計。
也就是說,你現在有了業務量的時候,應該反思的是“你的業務是如何構成的?這種構成是不是一個最佳的狀態?未來應該怎么設計我的客戶?應該去發展哪些客戶?”等等問題。
3、客戶關系分級管理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華為形成了對客戶的分級制度,把客戶分成了S類、A類、B類和C類這4類,并且定義了客戶關系的管理思想。
針對于以上4類不同的客戶,華為在管理上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對于價值低的C類客戶,公司要求只管理客戶見面的跑動,要求一線的鐵三角每周每個人見的客戶數量不能少于6個,進行客戶的覆蓋。
在跑動客戶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了客戶的需求,利用的是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因為產品好、品牌好,客戶就會選我。
對于比C類客戶價值高一點的B類客戶,這類客戶可能一年有一兩千萬的采購能力,但是這類客戶的數量也變得更少。
針對這類客戶,華為的客戶管理要求是要進行關鍵客戶的卡位。
也就是說,要做關鍵人的關系,先要知道誰是關鍵人,并且把他的關系做起來。
有了關鍵人士卡位以后,客戶一有需求,我就能提前知道,一有項目,又有人幫我操盤。
針對于S類和A類的高價值客戶,華為的管理要求是要建立全面的客戶關系管理,要把普遍客戶關系、關鍵客戶關系和組織型客戶關系都建起來,要建立一個交叉的、立體的客戶連接的通道。
在與客戶的連接當中,一方面,能讓客戶更加信任我們,各個層級都能保持隊伍的連接,他們對我的信任度自然就不一樣;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布局,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客戶,能夠更好地完成對客戶持續深入的洞察。
在華為,針對于高價值的客戶,基本上每年會做將近8個月的客戶洞察。
其中,4個月是在一線做,另外4個月是在公司總部做。
每年的9月份到12月份之間,一線的團隊要通過公司給的客戶洞察的方法支撐,進行3-4輪的客戶拜訪,要跑通客戶的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領導,了解客戶未來的建設思路和需求。
客戶明年要干什么,后年要干什么,然后為公司發現機會,找到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點。
這就是一線提供的第一手的客戶洞察材料,之后會交給公司。
公司集團每年會在4月到9月做未來3-5年的戰略規劃,我們會在這個材料的基礎上,聯系公司內部的行業專家、業務專家和外部的專家,再進行客戶的洞察。
基于公司站的位置比較高,看得比較遠,把所有市場所有客戶放在一起,來進行客戶價值的識別和客戶需求的統一管理,幫公司制定面向未來的戰略,也就是對于機會的發現和選擇。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華為講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特點是,以自己選擇的客戶為中心,不是我的目標客戶,我就不需要考慮你的需求,也不需要考慮你的利益。
那么使用客戶洞察來了解客戶現在和未來對我的需要,然后提前進行準備,就能夠讓我在匹配客戶需求的整個生命周期當中,通過營銷交付領域的協同,實現端到端的業務管理,能夠讓我在現在和未來都有能力很好的服務于客戶。
最終華為通過客戶滿意度、ITR(售后)流程、客戶的個體和客戶的組織對自己的客戶滿意度的評價,來衡量自身有沒有實現與客戶的一種共生關系,實現與客戶的一種共贏,也就是華為管理體系一直強調的“以客戶為中心,以生存為底線”。
在華為,客戶關系的最高境界是成就客戶,也就是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要有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因此華為非常關注產品力的提升。
客戶關系就是讓客戶了解我們,信任我們,選擇我們。
但還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要點,就是我們的東西一定要有市場競爭力,東西本身要是好的,如果東西差,單純靠蒙騙客戶,那你能夠盈利一時,但無法永遠走下去。
這也是為什么任總會說,我們就算是一個賣豆腐的,也要時刻思考,怎么才能夠讓自己的豆腐做的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