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到了新年,打开日历一看,已经到了2018年,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十年。距离第一次番茄酱价格飚到1300美元也已经十年。不能不感叹时光如梭,可是回顾这十年来番茄产业确是让人唏嘘不已!
十年前番茄产业大包装工厂不到50家,产能50万吨,成本500美元,卖价800以上。国内贸易商屈指可数,小包装工厂还都是手工作坊。产业三大家屯河,中基,天业,都是上市公司。客户来访,三家代表一上午就见完了,卖价屯河最高,中基次之,天业打着游击。
十年巨变,08年的暴利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同仁加入到了红色产业,大包装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的矗立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番茄酱的产能相比于08年之前,暴涨了4倍还多。大包装工厂除了屯河,中基,天业,又出来了昊汉,冠农,鸿翔,富源等等一批工厂。作为原料适宜基地的石河子兵团八师,每个团场都有一个番茄酱工厂,有的甚至还有二个。
小包装工厂从手工作坊飞速发展到了规模化的现代化工厂,许多陌生的名称普罗旺斯,三和,凤球唛,海通,开元,金土地,红宝,威晟,瑞盈成了耳熟能详的名字。
十年前的同事,同仁们一个个变成了外贸公司的刘总,程总,赵总,李总。。。。。。
巴黎,科隆,SIAL,ANUGA,迪拜 也跟去个北京上海一样。
黑非洲的加纳,尼日利亚,贝宁,多哥,十年前不知在地球哪个地方的国家,成为了口中朗朗上口的单词。
十年的发展,中国番茄产业发展的结果,顶峰时期一年出口大包装番茄八九十万吨,小包装出口五六十万吨。乌鲁木齐曾经非常有名的假日酒店一半的客人都是番茄产业的生意人,在番茄酱生产期,酒店大厅内站半个小时,就能够碰到全球一半的客户。在假日酒店二楼四个包厢里,一个主人宴请着四拨客人,那时候番茄产业事何等的辉煌!
然而,盲目扩张的产业,十年后的今天却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十年来,大桶番茄酱还是3638,2830那个浓度,工艺还是那个热破冷破,唯一变化的十年前可以手工采摘三遍的番茄,变成了如今机器采摘的一遍。
2009年的加工番茄产量1100万吨的辉煌纪录再没有被打破,2012、2013年的限产保价倒是把价格推升到了08年的水平,可是高价的番茄酱迎来了却是加利福尼亚的大幅度增产和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番茄酱工厂的重新启动。
世界人民吃番茄的热情一点儿也没有降低,十年前,世界范围内的番茄制品的消费总量只是2800万吨,十年后的今天达到了3800万吨。十年增长了1000万吨,那么为什么中国番茄酱反而越来越难卖了?
这十年来,番茄产业也同样的受到了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北京的房价从万元涨到了十万元,那么番茄酱的成本也是节节高升,原料番茄从2毛钱涨到4毛钱,人工工资从不足千元涨到4.5千元,包装物料,运输成本,水电气没有不涨的,汇率倒是从1美元汇率7.8,变成了6.5。这些变化导致了我们曾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再也没有了。
目前最低的成本,拿3638番茄酱来计算,完整的税后折旧的成本不低于750美元,国有工厂还要高。以目前的出口市场价格来看680-700美元来比较,全行业亏损。
2017年的环保风暴,加剧了番茄产业亏损的危机,由于多年对于环保设施的投入不足,很多工厂在这方面的设备是严重缺乏的。今年番茄酱工厂如果要开机,必须要在环保方面投入巨大的资金,那么连续亏损多年的工厂,还有没有资金继续投入,投入的资金能不能够赚回来?这都是目前摆在这些工厂老板面前的第一件大事。
十年前番茄产业的三杰,屯河,中基,天业,现状如何?
屯河变身为“中粮糖业”,番茄产业成为中粮糖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 中粮屯河番茄。曾经的22家番茄工厂,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要出售的就有9家工厂。
新中基变成了“中基健康”,转型大健康的中基公司虽然公司名称有了“健康”二字,但是主业还依然是番茄酱。
新疆天业的二家工厂天业天达,也只剩下了南疆的工厂。
十年间,曾经依靠番茄业务建立起来的“昊汉”“普罗旺斯”,如流星一样快速的消失了!
那么发展了三十几年的中国番茄产业到了今天,该走向何方,这是已经非常急迫的摆在番茄产业同仁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
依靠出口市场的大包装和小包装番茄酱,这二年的出口数量是大幅度的下降
大包装出口数量从2015年的65万吨左右,下降到了2017年的不足50万吨,二年下降了一个屯河公司的出口数量。价格从平均900美元以上,下降到了目前的700美元。
小包装出口数量从2015年的45万吨,下降到了2017年的35万吨左右,二年下降了10万吨,出口价格从二年前的1000美元以上,下降到了目前的800美元一吨。
大包装库存从不足10万吨的数量暴涨到了2017产季前的二十多万吨,2018年产季开机前估计剩余库存在35万吨以上。
产业从小部分工厂的小亏损变成了全行业的大亏损。
所以说,依靠以出口为导向发展的中国番茄产业,就和中国经济依靠房地产,依靠出口模式的发展方式一样,已经走到了必须要变革,要改变的时候了!
为什么以出口模式发展的中国番茄产业难以为继?
首先我们看看我们的番茄酱产品卖给了谁?
大包装产品曾经主要的客户分布于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意大利,尼日利亚,加纳,欧盟,东欧,中东等地区。最近的几年,首先是欧元与美元的汇率暴跌后,以美元计价的中国番茄酱产品与欧盟当地产品相比,价格已经美元优势,在缴纳了14.4%的关税以及运费以后,中国番茄酱的离岸价格在680美元以下,才和欧盟产的番茄酱持平。欧盟市场已经是中国番茄酱难以叩开的大市场。
俄罗斯从2015年开始自己建立番茄酱加工工厂,三年内从零开始到2017年已经达到了加工45万吨的规模,导致的后果就是中国2016年与2017年相比,出口到俄罗斯市场的番茄酱数量一年减少了二万吨。
东欧曾经也是中国番茄酱的主要市场,波兰等国家每年进口中国产番茄酱5万吨,自从乌克兰开始加工番茄酱以后,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东欧近,加上欧盟给予乌克兰零关税的待遇,这二年乌克兰产的番茄酱已经彻底把中国产品给挤出了东欧市场。
那么再看看小包装产品
小包装产品90%出口都是去了黑非洲,尤其以非洲热带国家为主要市场,加纳,尼日利亚,多哥,贝宁,马里等等西非国家,年出口数量达到了40万吨以上。然而,这些西非国家本身经济不发达,外汇收入来源有限,每年进口这些食品花费巨大的外汇储备,因此,从2015年开始,以尼日利亚为首的国家拿起了贸易壁垒的斧头,目标对准了中国产的小罐番茄。中国小罐出口量价齐跌,品名也从“TOMATO PASTE"变成了”TOMATO MIX".这里的酸甜苦辣让中国番茄人尝了个够。
出口受阻,那么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家以及第二大的世界经济体,为何却要放弃国内市场,一门心思挤出口的这一条“独木桥"?
这里面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国人喜欢新鲜番茄,而不是很喜欢番茄制品。中国是最大的新鲜番茄消费市场,但是各类的番茄制品却是小众产品。
但是十年来,国内的番茄制品市场也在发展,比如南粤地区的永益食品,年使用近3万吨番茄酱生产各类番茄制品销售到中国南方市场。如果中国有十个这样的公司,那么中国番茄产业又是另外一个模样!
国内有很多像冠农,三和,东方红等等企业也已经开始了国内市场开拓,从市场上看,番茄汁,番茄丁,去皮整番茄,这类发达国家主流的番茄制品,也开始出现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餐桌上,虽然目前看销量规模都还很小,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市场上培育出来的。从来不喝牛奶的中国人,不也是现在每天开始喝牛奶了吗?
不过,这一条路走下去,必定要经历一番风雨才能够成功!
那么,产业困境中的中国番茄产业未来在哪里?
我想目前的困难还不是短时间能够消除的,大量的库存,开春后的环保投入,国有番茄酱公司的改革方向,都是目前摆在我们番茄人面前最大的挑战。
产业未来的路,我想只有继续走下去,才能够有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番茄人一起去面对,去坚持,去解决。
红色产业只有继续走下去,才能够找到方向,才能够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