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大動力已經結束
“現在美國的能源比中國便宜,美國的工業用電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
近日,原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在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語驚四座。
根據他的說法,中國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2大動力,即出口高速增長和低成本,都已經結束。
比如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人均農民月工資400元,現在漲到了3000多元,是越南勞動力人均工資的5-6倍。因此,即使政府招商現在把地免費給外商,外商有了項目勞動力卻未必能招到。而過去多年出口增速為20-30%,2014年出口只有4.9%。
正是因為這2個動力減弱,才使得中國經濟放慢,開始步入新常態。而日韓發生類似的換檔后,經濟分別從過去的10%降到6-7%,10%降到7.6%。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中國2014年經濟增速是7.4%,相比改革開放30年平均速度10%左右,也下降了2.5個百分點左右。如果相比2007年14.2%的年度經濟增速,中國GDP增速在7年內已經接近下降一半。
為此,中國經濟已經由過去的要素低成本驅動,到投資驅動,開始進入到創新驅動階段。
其中從成本而言,不只是中國農民工工資是越南的5-6倍,就是從工業電價而言,中國已經超過美國。
比如現在美國的能源比中國便宜,美國的工業用電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美國投資商到中國來中國勞動力便宜,但是能源貴,中國的工業用電每度0.58元,所以算下來在美國本土投資,再加上由于機器人的普及,實際更加合算。
“(在美國)不用那么多勞動力,機器人24小時工作,不上廁所不吃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人不停地做,機器人的投入相當于勞動力投入四年就可以收回來。”徐匡迪舉例說。
為此,下一步中國加快創新顯得極為迫切。
未來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非常關鍵。因為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戰后,23個國家要趕超,只有5個國家進入到了高收入國家,要實現高收入國家,主要需要深化改革,同時用網絡科技來蛻變傳統業態。
比如上海曾拒絕了阿里,他們曾經到過上海,但是上海各個部門都不同意,稅務局說稅怎么收,營業稅怎么收還有假貨怎么打。“上海的各個業務部門都很精明,但由于太精明了,不高明,最后這個商機到了浙江。”徐匡迪舉例說。而杭州市委書記當時只說,只要不出大的案子,營業額翻番,用大量的畢業生就可了。這些馬云都保證了,現在 阿里用了三萬多人的大學生。
徐匡迪總結認為,“體制制度創新深化改革,說到底就是激發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人員創業的活力,如果能做到這兩者有可能。”
以下是徐匡迪第六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的演講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同事,剛才李偉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做了很好的關于經濟新常態的解讀,特別提出關鍵是要引領新常態。新常態是一個過渡時期,高速發展到中高速發展的過渡時期,如果不能引領,變成一個長時期的速度不斷下降的話,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今天接著他剛才講的,創新驅動是實現新常態的關鍵。這個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
中國經濟兩大動力減弱
新常態是一個換檔期,從國際經驗來看,一個經濟體經歷了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經濟減速換擋的過程。以日本和韓國為例,都經歷了一個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轉變過程,日本的拐點發生在1969年前后,韓國的拐點發生在1988年前后。
如果以這兩個年份為界,前十年和后十年的速度大概是從10%降到6—7%,前十年日本的增長速度是10.4%,后十年的轉化期降到6.3%,韓國由10%降到7.6%。(中國2014年經濟增速是7.4%,相比改革開放30年平均速度10%左右,也下降了2.5個百分點左右)。
中國的降速轉檔不僅是因為前面30年的高速增長,而且也和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有關系。過去30年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兩個推動,一個是靠外貿出口的高速增長,一個是靠低成本。剛才李主任講到,增長最高的一年出口增速達到40%以上,大部分年份出口增速都在20—30%之間,但是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出現之后,由于國際市場的疲軟,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增長速度是外貿出口持續下降,去年外貿出口只增長了4.9%,這個增長速度對我們GDP的拉動力是非常小的。
國內的要素成本上升、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率持續下降。
回想一下80年代我們開始對外開放時,人均月工資400元,因為農民一年只有600—700元,有400元月薪他覺得非常好。90年代前期是月薪600元,90年代中期是月薪800元,現在是2000多元,有的地方到月薪3000元甚至更高,相當于現在是越南勞動力人均工資的5—6倍。現在發展是政府把土地買下來,然后集中給外商,讓外商來加工,再招商招不到了,勞動力也招不到了。
要素、投資驅動變為創新驅動
新常態是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轉型期,曾培炎同志(原國務院副總理)在經研中心年會上有一段講話,我引用一下,我覺得講得很好。他說,“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發展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投資驅動逐步轉換到創新驅動。一方面是改造老路,摒棄以往過度依賴于消耗資源能源等物質投入、不珍惜環境的高強度投入的增長方式。另一方面開啟新路,更多依靠人力資本集約投入、科技創新拉動,邁向質量提升型的發展新階段。”從時間維度上看,新常態指的不是短期一年、兩年,也不是長期的二十年、三十年,而是一個中期的概念。
美國的波特教授對后發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提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就是賣東西,賣礦石、出口礦石,同時也包括土地和勞動力,也是要素,搞開發區,你到我這兒來,用我這兒的原料、勞動力,中國在這方面有個新的創造,就是搞“兩頭在外”。
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包括基礎設施的國內現代化和外國資本投入。
這兩個階段基本上過去30年我們已經經歷了。
小平同志講要抓住機遇,這是非常正確的,如果現在再來搞開發區已經晚了,外資也不來了。現在西方的情況在發生變化,歐洲是經濟增長乏力,走不出困境,美國由于頁巖氣、頁巖油的開發,現在美國的能源比中國便宜,美國的工業用電相當于人民幣(每度)1毛錢,他到中國來勞動力便宜,但是能源貴,我們的工業用電每度0.58元,所以他算下來,再加上由于機器人的普及,不用那么多勞動力,機器人24小時工作,不上廁所不吃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人不停地做,機器人的投入相當于勞動力投入四年就可以收回來,因此我們必須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創新驅動。
凡是能夠進入創新驅動的后進國家或者地區就都上來了,比如中國的臺灣,開始時是生產折疊式雨傘。70—80年代以后產業轉型做“晶圓代工”,他看到未來的信息化產業需要大量的芯片、元器件,這個東西過去是哪個廠做電腦哪個廠自己做,成本很高,他叫晶圓代工就是半導體、晶體的圓片大量集中起來,然后給全世界供應,所以他現在占全世界的2/3,這個產業估計還可以穩定20—30年。
現在說臺灣什么東西比中國好,就是這個,現在他到大陸來生產,今年也是帶過來的,在你這兒只是切割、封裝、測試,做后期的事。
韓國上來是靠什么?是靠信息化,三星的異軍突起,使得韓國整個產業帶動起來了。當時他搞新一代的三機合一的手機、電視機、計算機合一時,當時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都說這是不可能的,老百姓不需要這樣的產品,太專業化了,結果他下定決心,2005年我到韓國去,他們就說你們有12個重大項目,我們就這一個,舉國之力搞這一個,現在只有蘋果和他在較量。
所以我認為,不是什么服務業、不服務業的問題,現在國內經濟有一種理論,要搞服務業我們就轉型了,海邊度假、旅游的設施菲律賓非常好,服務業占70—80%,但沒有支柱產業,科技創新不了。下面我會講到習總書記的一段講話: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顛覆式創新是根本
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人才創新等,但科技創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顯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
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高新技術,創新引領的話,中國的經濟就有可能跨越式前進,這是習總書記去年8月18日在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
關于創新,熊彼特創新理論已經出現了40年,他提出的是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包括材料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創新等等。市場創新最大的特點是美國的亞馬遜,就是從網上賣書開始,中國的京東、阿里巴巴實際就是市場創新,買貨和賣貨的人不見面,不需要超市,大家在網上進行交易。
在90年代中期,C.M.Christensen提出破壞性創新或者叫顛覆性創新,他把原來的東西都顛覆了。
比如數碼相機,把柯達的那套系統都顛覆了,膠卷沒有了,不需要沖洗照片了,都存在相機里了。比如用激光的光盤來替代錄音帶,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都喜歡雙卡、單卡的錄音機,后來光盤出來就把它給淘汰掉了。到了新的時期,液晶顯示電視機取代了顯像管的電視機。
安陽彩管廠黎廠長是非常有事業心的,做得非常好,但有一點他做失誤了,他到美國去收購了一個顯像管廠,那個顯像管廠投資6千萬,賣給他2千萬,他覺得撿了個大漏,非常高興,到北京來見我,我說你買了上當了,人家是處理給你的,他說是全套設備。他當時的概念是認為中國當時還有5億7千萬農民,只要電視機便宜,不管大小,因為電視管的電視機后面有一個很大的電子箱,液晶的是很薄的,掛在墻壁上就可以,他說農民不在乎這個,只要便宜,當時液晶電視要2—4萬,但是很快液晶電視的費用就降下來了,整個安陽彩管廠就垮掉了,這是顛覆性的創新。
習主席在去年8月18日講話中講到,上個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是一窮二白,而阿根廷是世界排名前列的經濟大國,當時就已經能夠制造飛機、火車、汽車,是當時的發達國家。阿根廷曾經進入世界前十名,最高的時候到過第六名,二次大戰他不參加打仗,二次大戰在歐洲,美國是需要阿根廷的糧食和牛肉,午餐肉和面包,從他這里運到前線去,其他參戰國家需要加工汽車、裝備,所以產業都轉到他這兒,日子很好過。60年過去了,中國的高鐵技術、能源技術、大部分制造技術都位居世界前列,阿根廷被遠遠甩在了后面,飛機、火車、汽車工業都不行。阿根廷不發達嗎?阿根廷是很漂亮的,像歐洲國家一樣,阿根廷的足球踢得那么棒,探戈舞很好看,但是光跳舞、踢足球救不了國家。
中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國農業由于沒有創新,發展受制約。
中國的種豬92%要從國外進口,肉雞100%,肉鴨90%,奶牛95%都需要進口,以奶牛為例我們比較一下,現在中國單產一年一頭奶牛產2900公斤,接近3噸,美國是9590公斤,一頭奶牛是我們的3倍,歐盟相當于我們的2倍,6200公斤,所以工程院把動物的種業作為我們國家要主攻的創新點。
還有更震撼的,英國的櫻桃谷鴨擊敗了北京鴨,占領了我國肉鴨85%的市場。櫻桃谷鴨是英國櫻桃谷公司從北京引進原種經過70年改良育出的新品種。1950年英國開始系統培育這個鴨,培育出櫻桃谷鴨,這個鴨不是傳統的北京鴨,英國人重新命名了,是櫻桃谷培養出來的,生長比北京鴨快一個月,瘦肉率高、飼料轉化率高、抗病力強,1981年中國剛開放時就銷到中國來,當時銷路還不是很大,沒有解決溫飽之前我們喜歡吃北京烤鴨皮下那層油,越油吃下去越解饞,后來慢慢口味變了,1991年大規模到中國來推廣,現在櫻桃谷鴨一年出欄11億,而北京鴨是800萬。
北京烤鴨、南京板鴨原料都已經是櫻桃谷鴨,99.9%以上,如果各位到北京烤鴨去吃,烤出來的鴨片下來,是有皮的,但下面沒有一層白油,瘦肉就是瘦肉,很符合現在大家的口味。由于櫻桃谷鴨不賣給中國純種,貿易量占全球市場70%,祖代種單價是北京鴨10倍,利潤十分可觀,因此英國女王兩次為他頒獎,表彰他的貢獻,他就是技術創新。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30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但面臨產能過剩、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挑戰。
最明顯的就是現在汽車的產量是世界第一,銷售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自主品牌的車非常少。我們看到的是還是德國的奧迪、美國的GE、法國的標志。
未來20年要改變這個狀況必須從創新上來改變,通過創新改變制造業,從科學前沿來說,最有潛力的半導體,現在臺灣現在搞的是硅片,硅材料要慢慢變成化合物材料。
美國兩年以前提出來先進材料的計劃,材料基因組工程、綜合計算材料。我們搞材料的人過去炒菜,淡了加了鹽,咸了加點糖,加各種元素,叫“試錯法”,需要什么樣的性能應該用什么樣的材料,慢慢走向理性化。
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務。過去我們講產品,產品就是生產,制造業就是生產產品。產品出來你怎么用是你的事,在今后都是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服務。另外是3D打印、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器官工程,現在世界上第一個人工的心臟已經做出來了。
現在器官的移植只有兩個不行,一個是心臟,一個是腦,心臟有望在十年左右用于臨床,今后你的家屬如果有心臟病歷史,有家族史的,你出生的時候把心臟干細胞保留在那個醫院里,如果四五十歲心臟不太好時,等九個月心臟就發育好了,給你移上去,就是你的心臟,再給你工作四五十年,所以未來的科學是非常了不起的。
制造業將智能化
未來的物聯網和網絡技術要服務于制造業,最典型的就是德國的工業4.0計劃,德國人認為,工業1.0是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進入工業化社會。
工業2.0是20世紀初形成生產線,把零件制造和整機制造分開,零件同樣大規模的制造,然后整機在生產線上一個一個配上,從流水線上來生產。
工業3.0是出現了電子和信息化技術,機器人逐步代替人類操作。
工業4.0是未來十年,工業4.0是通過網絡技術來決定生產制造過程,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現在我們的流水線也好,機器人也好,是死的,只會做這樣的事情,將來可以把它放進去,這輛汽車做這個型號的,下一輛汽車做另外一個型號,現在不行,要換一個型號需要整個調整過來,這個就可以智能化。
網絡的變化是世界上的一件大事,最早是桌面的互聯網,就是計算機的互聯網,后來是移動的互聯網,用WiFi,下一代互聯網是泛在網,最后是達到寬帶、移動、安全、可信、自治、泛在。桌面互聯網主要是數據服務,提供各種數據。移動互聯網是提供電信服務,還包括媒體服務,下一代互聯網把物聯網的服務放上去,然后進入產業服務,然后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叫CPS,就是Cyber-Physical System,GPS現在只能翻成通信與計算及控制的結合的網絡。
錢學森先生在1953年被美國人關起來的時候寫了一本書,叫系統工程論,提出了CYBER的概念,當時翻成中文時,中文的作者問他怎么翻,CYBER是從希臘字母來的,萬能的神,當時的意思翻成了賽博,當時中文出版社不同意,這等于是造字了,中國人不能造字,后來討論是網絡,但網絡是不全的,現在看來有些超乎網絡的概念。
我們現在往往很多字要講中文漢字的字意和英文一樣,這種字是錯的,如果是音譯可能對了,雷達如果翻成漢字是無線電微波探測技術,現在不光是無線電,紅外也可以,用雷達是永遠不錯的。
我們把計算機翻成Computer,實際上臺灣比我們翻的好,叫“電腦”,因為計算機只會計算,而它不是只會計算,可以分析、預測,所以翻“電腦”,將來人工智能上去電腦更好。現在的CPS生產線自動化到計算機控制網絡和機器人結合,計算機集成制造,就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制造等等。
現在整個制造業叫做產品的生命周期的管理,我們過去產品賣出去就不管了,4S店要付錢,它這個是生命周期全管。另外,零配件供應鏈的管理,還有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企業物質資源的管理,還有客戶關系的管理。
舉個例子,制造服務業的時代已經來了,服務業和制造業是融合的,美國有一個First Wind公司,經營者16個風力場,這個公司在GE生產的風力發電機上安裝了系列的傳感器、控制器和優化軟件,可以隨時測量溫度、風速、葉片的位置和螺距,然后優化,數據量是過去的3—5倍。
目前風力場123臺風力發電機增加了3%的電能輸出,相當于每一臺渦輪機一年可以多生產12萬度電,而這兩個風力場的年收入將直接增加120萬美元。
中國也有利用網絡提供運行監測服務的案例,比如礦山安全,過去只測瓦斯和滲水,現在山西的大型礦已經擴展到監測礦山生產的全過程,包括通風量、溫度、濕度、一氧化碳的含量、下井人數等,每一個下井的人都有一個發聲器。過去礦難發生下面幾個人都搞不清楚,現在下去必須要帶這個東西。整個監測系統不是煤礦來做,第三方來做,每個收取服務費1毛錢,使大中型的煤礦在山西已經4年沒有發生大型礦難了,這就是用技術進步來改變生產方式。
另外工業單體設備的在線設施和故障診斷系統,我們國家有陜鼓動力集團,大量的火力發電的燃煤鍋爐是用他的鼓風機,交售1224臺機組服務,測量里面的轉速、壓力、齒輪、運行的情況,光這個服務年收入就20億,占整個產品銷售的1/3,將過去銷售設備的一次性收入擴展為長期的售后服務支持,獲得持續收入。這個電廠非常歡迎,他就怕鼓風機壞了,一停機就會停電,停電就是大事故。
同時電子商務異軍突起,推動了商業業態的變化。這也是一個創新,中國所有的制造業上市,到美國做IPO最成功的就是阿里巴巴的馬云,B2B、B2C、C2C我就不講了。中國電子商務規模增長非常快,2014年14萬億的交易額。C2C的交易額14551億元,有望今后某一個時間電子商務會超過坐商。
中國的網絡零售市場增長速度是全球最高,每年增長120%,現在是世界第二,2011年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很快就會和美國接近,因為中國人多。
電子商務促使快遞業務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在網上買了之后貨要送給客戶,所以出現了快遞業務,2009年快遞的接件量是18億件,2010年達到24億件,201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120億件,中國一個人每年接近9件—10件東西是從網上買的。
快遞的從業人員現在算不清楚,東部沿海地區接近一千萬,快遞準入的門檻比較低,只要認識路,只要開個電動車就行,電動車還是自己的,所以收的費用比較低,但這些就業門檻取代了過去大規模基本建設造房子的水泥混凝土工人。
電子商務還通過網絡融入金融,正在改變傳統的金融業務。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小微企業在電商平臺有運營的數據,可以用這個數據為企業提供信貸和擔保,因為小微企業沒有廠房,大銀行不肯給他貸款,他就通過這個。阿里巴巴在網絡平臺上,小賣家根據自身的這個業務數據就可以貸款,三年來他們累計為22.7萬家店鋪提供貸款,累計700億元人民幣。我們過去很大一個問題是小微企業貸款怎么解決。
再就是面向個人用戶的金融理財產品和信用支付服務,支付寶 聯合基金公司推出余額寶 業務,為網購群體打通了低門檻購買基金理財的渠道,因為銀行賬戶付錢買了東西以后哪怕剩下1塊錢都可以進入余額寶,隨時可以收回,上線18天,余額寶用戶數突破250萬,成為國內用戶數最大的貨幣基金,這也是創新,業務發展方式的創新。
還有專門面向網絡經濟的金融服務。阿里巴巴、中國平安、騰訊聯合起來設立的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好像已經批了,眾安把互聯網平臺、電子商務上的網絡消費者聯合起來提供保險服務,這三個老板都姓馬。最后我想說一說影響到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大數據和云計算,這是未來非常大的商機。
但是,這個商機要讀得懂,一半是挑戰,一半是機遇。
什么叫大數據,互聯網每60秒發生的事情是驚人的,蘋果應用下載每60秒4.7萬次,全球IP網一分鐘發送6.39個TB的信件,Focebook發生6百萬次訪問,這個是由大數據產生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谷歌公司前雇員發現了一個商機就辭職了,創辦了一個Climate公司,是氣象公司,美國氣象局公開數據,從這個數據庫里獲得幾十年的天氣數據,把各地的降雨、氣溫,每個月土壤的情況,歷年農作物產量做成一個圖表,做成一個軟件放到里面,從而預測美國任何一個地方的農場明年的產量,用這個向用戶出售個性化保險,大豆多少產量,玉米多少產量,小麥多少產量,如果沒有實現這個預測,破壞了莊稼公司給你賠付,結果最后大獲成功,因為他是靠大數據統計的基礎,概率很大,也有失算的,但是非常小。
獲得成功以后谷歌公司就眼饞了,要把他買回來,這個人開始不干,后來不到11億美元把這個公司賣給了谷歌公司。可能會說這個數據都是美國氣象局的,氣象局沒有做成網絡,谷歌公司買回來之后,把這個東西注入到上市公司里面,然后銷售股票又收回了12億,谷歌公司也賺了1個億。
GE航空發動機從智能制造向適時服務業延伸。—把傳感器安裝到所有設備上,不管是燃氣輪機還是醫院病床,在公司所有工業領域里,GE估計這樣的效率機會可能價值1500億美元,飛機在飛的時候可以告訴你到底應該怎么飛,用油是否合理,發動機有沒有問題,核磁共振賣給中國或者印度的醫院,在做的時候都可以測量。
上海拒絕阿里之痛:要深化改革
最后我想說說我對經濟新常態的感言:首先我認為要保持新常態而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十分不容易的。如果說后發國家從二次大戰以后,23個國家想追趕,只有5個國家成功超越了,其他的都沒有超越。沒有能夠進入創新型國家,沒有能夠進入發達國家的領域。
所以宏觀經濟的換檔減速不是自動滑行,不是不需要花力氣,現在有些輿論認為現在干部不用吃力,過去招商引資,經濟發展,互相考核,很累,我看新常態恐怕更累,要花更大力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個階段經濟發展難度,我個人認為國內和國際都比粗放型高速增長要大得多得多,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這個觀點。
要跨過新常態這個坎,一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制度創新、激發創業創新和人人創業的活力。
為什么阿里巴巴能夠杭州發展起來,我認為杭州有一個比較寬松的地方,他們曾經到過上海,上海的委辦都不同意,稅務局說稅怎么收,營業稅怎么收,我就聽你說,你說賣多少就交多少,他沒有想到銀行是可以聯網的,但是銀行系統和財政稅收是兩個系統。
商品質量檢測,如果賣假貨誰來打擊,上海的各個業務部門都很精明,但由于太精明了,不高明,最后這個商機到了浙江。
杭州的市委書記是比較開明的,他說我看你三年,第一,你不要發大的案子,第二,每年營業額要翻番,第三,要用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因為我現在大學生就業有問題。馬云給他保證,現在他用了三萬多人的大學生,體制制度創新深化改革,說到底就是激發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人員創業的活力,如果能做到這兩者有可能。按照慣性,還喜歡工廠給加工資。
二是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用網絡科技來蛻變傳統業態,包括農業、工業、商業,并不是工業可以用網絡技術,農業、工業、商業都走上信息化、智能化的快車道,實現彎道超車,只有用最新的科技來武裝才能彎道超車,使國民經濟產生一個質的提升。
韓國曾經也搞過芯片,看到臺灣賺了這么多錢很眼饞,搞了三年不搞了,因為起步晚了,起點低了,所以沒法和他競爭。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彎道超車才能使國民經濟產生一個質的提升。
中國是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人口大國,在新常態下,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和基礎設施還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還要保持一定的投資。不可以隨便貶低投資拉動的效應,投資拉動不但是對當前有拉動,而且惠及子孫后代。但是一定要精準投資,不能搞浪費的、沒有實效的形象工程。同時要看到,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經濟在新常態下是將會繼續并存的,比如電子商務,網上的交易是非常新的,這是高度的信息化產品,但是快遞的物流業又是勞動密集的,每一個城市都是幾十萬人在做快遞,沒有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所以在整個新常態階段,在轉變的過程中,投資還是穩定經濟與就業的重要方面。我們國家今年能夠到7.4%,和后一段時間三四季度精準發力是有關系的。在經濟高速發展后,中國的制造業產能過剩也已成為常態。
現在中國的工業產品沒有哪一個是不過剩的,如何消化?如何削減產能,將是新常態階段中的非常棘手的問題。要通過改造,淘汰落后,同時也涉及到金融業風險,接近2萬億就是2008年以后在銀行貸款支持下,國內市場要大興土木時搞上去,鋼產量從5億噸到了10億噸,要削減的話60%是銀行的錢,銀行有信貸風險。
另外工業資產處置,工業資產拿來干什么用?不能都作為廢銅爛鐵,怎么轉移?勞動的就業和轉移,社會敏感這些大的事情。在新常態的關鍵時期,除了經濟轉型以外,處理好這些宏觀經濟的問題,也是穩定我們國家一個重要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