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塑料桶裝食用油說"不"
目前,我國千千萬萬戶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都是從市場上購買的塑料桶裝食用油。北京各大超市每天要賣出成百上千桶塑料桶裝油,從來沒人想到過用塑料桶裝油會有什么問題。但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給塑料桶裝食用油的安全性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同濟大學基礎醫學院厲曙光教授在最近的兩份科研報告《DEHP對果蠅壽命及某些生化指標的影響》、《食用油及其加熱產物中酞酸酯類增塑劑的分析》中,揭示了國內外學術界及實業界都未曾注意到的現象:用塑料桶裝食用油,食用油中會溶進對人體有害的增塑劑。
增塑劑是塑料制品中含有的一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學成分,加入這種化學成分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韌性,提高塑料制品的強度。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食用油大多使用塑料容器,但有關食用油中增塑劑含量的分析研究至今尚未見報道。
厲教授進行的實驗證實:當含有增塑劑的塑料制品在接觸到食品中所含的油脂等成分時,增塑劑便會溶入這些成分中。塑料中增塑劑的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劑數量就越大。增塑劑的毒性對塑料的安全性影響很大,選擇無毒或低毒增塑劑是食品行業安全使用塑料包裝的關鍵。
食用油中檢出增塑劑
厲曙光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分別采集了市場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廠日期的塑料桶裝大豆色拉油、調和油、花生油,市場上銷售的散裝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體起酥油,居民廚房抽油煙機收集的冷凝油等檢測樣品。
科研小組對這些樣品進行測定后發現,幾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裝食用油中,都含有"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和"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這兩種增塑劑(DBP和DOP是塑料工業中經常使用的酞酸酯類增塑劑),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裝的散裝豆油和固體起酥油中,幾乎不含增塑劑。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增塑劑類化合物毒性低,具有良好的理化特征,且生產方便,價格低廉,因此幾乎不加限制地生產和使用。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增塑劑使用大國,每年約生產30多萬噸增塑劑。
厲教授進行的比較研究表明,食用油中檢出的增塑劑,主要來源于其塑料容器。在科研小組所采集的食用油樣品中,有一種品牌的塑料桶裝食用油樣品中,增塑劑的含量最高,分別為2.98mg/L和24.16 mg/L,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由于該品牌的塑料容器中增塑劑含量較高或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被增塑劑污染。
研究同時發現,樣品中酞酸酯類增塑劑的含量與貯存時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增塑劑向食用油中的遷移速率影響因素較多。除了貯存時間外,遷移速率與貯存溫度以及塑料包裝材料中增塑劑的含量有關:貯存溫度越高,遷移速率越快;塑料中增塑劑的含量越高,所用的增塑劑與樹脂的相容性越差,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劑的百分比就越大。不同廠家出品的桶裝食用油所使用的塑料包裝材料中增塑劑的含量不同,貯存溫度也隨環境不同而變化,因此在沒有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食用油中增塑劑的含量沒有呈現出明顯的隨貯存時間延長而增加的趨勢。家庭廚房排油煙機上積累的食用油殘渣中,增塑劑的含量非常高,這說明人們在烹飪過程中,還有大量的增塑劑可能會隨著油煙吸入肺中。
增塑劑毒害生命體
科研人員檢測了120多名老年人的血清樣品,發現半數以上樣品中都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說明人體的血液中也含有增塑劑成分。科研人員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增塑劑的急性毒性很低,人體攝入后幾乎沒有急性中毒的表現,比如嘔吐、發燒、拉稀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安全,相反其慢性毒性對人類的危害相當大。國外的動物研究結果表明,增塑劑可導致動物存活率降低、體重減輕、肝腎功能下降、血中紅細胞減少,具有致突變性和致癌性。
厲曙光教授進行的動物實驗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增塑劑可縮短果蠅的壽命,降低果蠅體內的抗氧化酶等的活力,對小鼠心臟、肝、肺、腎的毒性影響很大,尤其對小鼠的睪丸影響明顯,受增塑劑污染的小鼠睪丸體積可萎縮將近三分之一到一半,小鼠精子的數量和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厲教授向記者介紹說,增塑劑對人體肯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對男性的毒害要更大一些。由于使用塑料桶裝食用油僅有10多年的歷史,其毒害作用又是慢性的,因此一直沒有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國內外大多數專家學者注意到了增塑劑的過多過濫使用,影響了環境,但實際上增塑劑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污染食品,增塑劑會被人吃進肚子里去。
增塑劑限量標準缺失
隨著增塑劑的發展和使用范圍的增大,人們對其的安全性日益重視。各國政府已開始意識到增塑劑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如丹麥禁止在幼兒玩具和保育用品的塑料中使用酞酸酯類增塑劑。因為幼兒大多喜歡將玩具放入口中,這樣增塑劑會危害兒童健康,瑞士也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雖然各國限制增塑劑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基本遵循兩個原則:其一,限制塑料中增塑劑的使用量;其二,限制向食品中遷移的最大允許量。采用第一原則的國家有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將上述兩原則結合使用。
據介紹,我國也制定有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助劑的使用衛生標準(GB9685-94),對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助劑的品種、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均作了規定,其中DBP和DOP的最大允許使用量分別是35%和50%,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許含量。
目前增塑劑污染幾乎無處不在,其使用范圍之廣,污染面積之大,影響人數之多,比農藥、DDT等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還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趨勢,研究結果發現,食品包裝材料中的增塑劑會遷移進入食品中,因此,對增塑劑進行食品衛生的安全性評價,制定食品(食用油)中增塑劑的最大容許量及人體每日容許攝入量(ADI)是非常必要的。
厲曙光教授建議,我國食品行業應大力提倡減少塑料包裝容器的使用,尤其應避免塑料制品同各種食品的直接接觸,防止增塑劑對食品的污染。與此同時,應該在科學研究方面加大投入,開展增塑劑毒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同人體健康進行相關的前瞻性流行病學調查,從細胞、分子、基因等水平分析和了解增塑劑的毒性,在高分子領域開發和研制更優質、更安全的替代產品,并研究相關的干預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