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業的思考
文/鳳巢
由數量向質量轉變(升級轉型);經濟建設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和去庫存的推進;創業和創新并舉;制造業自然地開始由發達地區向周邊地區輻射和轉移已經開始;自動化、互聯網和移動信息發展不斷加快;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熱捧仍然成為新經濟的重要部分;輕量化和綠色制造的不可抵擋;新能源的持續追求;以及快捷方便和舒適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追求和共享經濟的產生與快速發展……等等,都是具有時代特色的重要內容。毫無疑問,這完全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十九大報告對這些問題做了一個非常全面的概述和總結。
基于這樣的時代現實,從事機械制造業的人們必須思考一個不能逾越的問題,機械制造業將如何發展,需要如何的思想和從業者。
首先是人的需求已經基本明確,就是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但如何能培養或造就這樣的一群人才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進行因人施教,必須在人才方面提倡知識梯隊和特長梯隊,不能在人才培養或教育中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會成為大家的共識。當然這也首先需要人們樹立正確的人文思想和觀念,比如大學的學習和教育必須符合當下時代的需求,必須能提倡學習不是為了找工作,鍛煉自己的思維和掌握基本的知識才是主流。創業不是當“老板”,是實現自我,做自己喜歡和對社會絕大部分人有價值的事,學習愛和創業是實現內心孕育出的渴望,但內心孕育著/出的強大的渴望不是短時間內能找到的,也許需要一生去實踐。
在當前形勢下,制造業企業必須深刻理解“供給側”改革和“轉型升級”的深刻含義,理解“創興驅動和新經濟發展”的概念,尋找和實踐必須采取的措施。特別是傳統產業和傳統企業需要繼續堅持“關停并轉創”的思路,產品、生產工藝和生產方式必須基于創新思維,經營必須執行“減法經營”;生產流程化與內部運行體系化也勢在必行。
“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特別明確了機械制造業技術和創新的發展方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勞動習慣。這些變化包括物質刺激下的努力正在減弱;閱讀和學習方式已經開始變化;求美重于功能的思潮一直在不斷加強;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和內容發生著巨大的飛躍,存在于不確定狀態中,思維和表達越來越直白;實體創造越來越困難,“虛實”交叉的創新異軍突起;學習、理解和執行難于趕上變革的速度;虛擬經濟越來越讓人著迷,嚴重影響這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投資和人才。
制造業區域化發展,即制造業集群化發展會進一步加快,因發展的需要,制造業由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移已經逐漸進行。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呈現多樣化,允許混合所有制和農村經濟體活動的深化改革為未來制造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縱觀當下的機械制造業,我們的能力自信正在加強,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處理好當下投資信心、規范好存在的市場環境和提供不斷地堅強的保障發展需要的軟實力和硬資源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