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縮頸機的改進
沈陽市制桶廠 董宏
在縮頸桶的生產過程中縮頸工序是關鍵工序,直接影Ⅱ向鋼桶的質量,縮頸機的好與壞即影響縮頸質量,同時也影響其成品率及生產率。目前,很多廠使用的縮頸機工作狀態很不穩定,給使用和調整帶來很多困難。
縮頸機的基本工作原理大都是桶身在上下兩輥之間自由旋壓,下輥轉動帶動桶身轉動。兩輥之間在未壓實的時候,桶身轉動不平穩。旋壓時,因桶身沒有定位,桶身擅動,左右移動,致桶身尺寸誤差很大,也給翻邊和卷管帶來困難。不易保證桶身高度、桶頸直徑及圓度,并且壓出的縮頸易起皺,出現較多的廢品。針對這些問題,設想了一種新縮頸機的設計方案。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取了以下措施:實體分離式下輥;上輥液壓驅動;桶身定位。
圖1 縮頸機傳動系統
1.傳動系統。見圖1。通過減速機動力傳給Ⅳ軸。Ⅳ軸為主傳動軸,其它各軸動力全都來自Ⅵ軸。為了保證箱體的移動,Ⅳ軸左端鏈輪與軸采用滑鏈結構。為了保證Ⅲ軸與Ⅴ軸的同步運行, Ⅲ軸和Ⅴ軸Ⅳ軸的傳動采用鏈傳動。該級轉速較低,鏈傳動可以滿足需要。Ⅱ軸與Ⅵ軸采用三角帶傳動。壓輪與下輪(左、右輪)接觸時,壓輪與下輪的傳動比是有變化的,而皮帶有一定的滑差,且壓輪受力不大,將皮帶傳動用在低速非常適宜。 Ⅰ軸與Ⅱ軸采用齒輪傳動的目的是:
①結構緊湊;
②滿足轉向的需要;
③使Ⅱ軸成為回轉中心。
當壓輪被工作油缸向下推進而圍繞Ⅱ軸回轉,上壓輪向下靠近下輪開始工作。工作過程如下:
桶身到位;箱體左移、右輪穿過桶身中心,向左輪靠攏定位;同時,右輪中心脹緊機構頂起,將桶身固定;然后,上壓輪向下逐漸接觸桶身,逐漸旋壓成型;壓輪抬起;卸桶機構向上抬起卡住桶頸;箱體右移,右輪退出;卸桶機構歸位。
采用這種系統利于操作,適于自動控制。
2.下輪(左、右輪)的結構分析
下輪分為左輪和右輪兩部分,參看圖2。左輪和右輪分別與Ⅲ軸和Ⅴ軸相聯。左輪與右輪轉速相同。右輪V軸安裝在箱體內。當箱體在油缸的作用下左移,右輪穿過桶身與左輪閉合。在閉合的過程中,件2退回,彈簧5壓縮,推動件?繞軸11向外翻轉。件12固定在件7上,件12在右輪的殼體9的四周上。件12隨著件7向外翻轉,從而將桶身固定在右輪上。當右輪退出時,彈簧5不受壓縮,恢復原狀,處于自由狀態,而件7在彈簧8的作用下復位。
圖2 左、右輪工作示意圖
這種結構的目的是:使下輪成為實體,而且即能將桶身固,定,又能將桶身退出。該結構對于提高桶頸的圓度,保證桶身的尺寸相當有利。由于桶身處于受控狀態,故不在上輪、下輪之間滑動,使縮頸處規整,并防止出現波紋、裂口。即提高了桶的成品率,又提高了生產效率。
3.桶身的定位、固定與退出。見圖3。
圖3 定位、退桶身示意圖
在右輪2與左輪1靠近的過程中,桶身定位環4在彈簧3的作用下,將桶身推到右輪2的右端定位。由于定位環4接觸桶身,桶身到位,彈簧3繼續被壓縮。同時,圖2中的彈簧5:i也被壓縮,使圖2中的件7翻轉,達到脹緊的目的。
當桶身縮頸后,一組擋輪5向上抬起,進入縮頸處。當右輪退出一定距離后,桶身的脹緊力消失,繼續退出直至初始位置。由于一組擋輪5的作用,桶身被留在空位。桶身或由氣缸推出或落在傳送鏈上送出。
4.特點及效果分析
(1)實體分離式下輥 實體下輥可以充分保證桶身尺寸公差(桶頸直徑、桶身高度、桶頸圓度等)。
為了使桶身退出,下輥必須做成分離式,由左輪與右輪組合而成。左輪與右輪轉速相同沒有摩擦。在油缸的作用下右輪與左輪壓緊,保證正常運行。
(2)在下輥上固定桶身 桶身固定在下輥上,保證了桶身在上輥和下輥之間沒有相對滑動,不易卡殼。由于桶身與左、右輪處于實體狀態,且不能相對滑動,因而消除了桶頸處的裂紋和起皺。
(3)油缸驅動上輥 油缸推進效果好。一是推桿的速度可調,可根據板厚、材料的要求調節。二是在空行程時,可有快進快退,節省時間。三是輥輪磨損修復后易補償行程。
(4)適于較大批量生產d因由所生產桶的規格確定下輥,以及不同的規格桶徑傳動比不同,需要更換掛輪,小批量生產時顯得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