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鋼桶包裝從業者技術手冊(下)
文/日本鋼桶工業協會
翻譯文整理/辛巧娟
八、鋼桶的整個工藝過程
1、桶身成型工藝
2、桶底頂成型
3、組裝成型及涂裝
九、鋼桶和危險品
在處理危險物品時,考慮到安全因素,國際上有統一的規則。即聯合國(UN)《關于危險物品運輸的建議書》(通稱《橙皮書》)。該書制定了“危險物品清單”,并規定了各種運輸方法、混裝方法、裝載方法、可使用的容器以及測試方法,可以說是國際危險物品運輸的“圣經”。
為此,國際機構和各國在制定海、陸、空各自的運輸模式的詳細規則和法律時,都會考慮與本《橙皮書》的一致性。
在選擇用于危險品運輸的鋼桶時,請直接咨詢鋼桶制造商。
《橙皮書》的概要
下面介紹《橙皮書》內容中與容器相關的主要部分。
1、容器等級的分類
每種物質根據其危險性程度分為以下3個容器等級。
按照每一品的4位聯合國編號順序,在“危險物品列表”一覽表中。
容器等級Ⅰ:具有高危險性物質
容器等級Ⅱ:具有中等危險性的物質
容器等級Ⅲ:具有低危險性物質
2、小型容器的試驗要求(摘錄鋼桶相關內容)
(1)跌落試驗
從鋼桶的標準高度,第一次是以桶口對角下落為沖擊點,然后以最弱的部分為沖擊點下落,確認沒有泄漏或可能損害安全性的損傷的試驗。
(2)氣密試驗(盛裝液體的容器)
向鋼桶中施加空氣壓力,然后將其浸泡在水中,或者使用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測試方法來確認鋼桶是否有泄漏。
(3)水壓試驗(盛裝液體的容器)
向鋼桶中連續且均勻地注水加壓,確認沒有泄漏的試驗。
(4)堆疊(碼)試驗
對鋼桶施加相當于在運輸過程中疊放的同種運輸物總質量的負荷。放置24小時,確認、鋼桶是否有泄漏或可能破壞堆疊安全性的變形。
3、容器的標記
檢查合格的鋼桶,要在便于觀察的地方標注如下所示:
a. 聯合國容器包裝
b. 容器種類代碼:
上述例中:【1A1】代表閉口鋼桶;【1A2】代表開口鋼桶
c. (i)表示鋼桶等級的字母:X:容器等級Ⅰ、Ⅱ和Ⅲ;Y:容器等級Ⅱ和Ⅲ;Z:容器等級Ⅲ。(ii)液體用:試驗中的比重;固體用:最大總質量(kg)
d. 液體用合格的水壓試驗壓力(kpa);固體用:“S”(solid)
e. 容器制造的年份兩位數
f. 容器制造國名:上述例子中的“J”(Japan)
g. 專屬檢查機構符號:上述例子中是“hk”(日本舶用品檢定協會)
h. 制造商的名字或符號
十、鋼桶是“回收再利用的典范”
鋼桶在使用后,一部分被翻新桶制造商回收,一部分被廢料處理業者直接回收。鋼桶的重復再利用(再利用約占60%)和循環再利用(作為廢鐵再利用)的體系已經確立,作為資源的再利用率實際是100%。
200升鋼桶再利用及回收流程圖
十一、鐵桶的前身(祖先)是“木桶”!?
鋼桶最早也叫油桶,油桶和煤油、汽油等石油制品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大家都知道,表示石油量的單位是“桶”。一桶是42加侖,公制是158.98升。這相當于1個鋼桶(200公升油)的80%。
barrel在英語中是“(桶身部分膨脹的)木桶”的意思。19世紀50年代,美國石油產業興起,人們利用從歐洲進口的雪利酒的空桶作為盛裝石油的容器,據說開始是作為單位使用的。故鋼桶的前身(祖先)竟然是“木桶”。
但是,為什么1桶是42加侖這樣不完美的數字呢?我還不清楚,在賓夕法尼亞地區使用50加侖的橡木桶盛裝石,因為泄漏或粗暴的處理方法,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桶內的石油減少到42加侖左右,因此也有將42加侖定為標準單位。
鋼桶的發明者,是當時環游世界最短時間記錄的保持者
和今天一樣的金屬容器出現在1903年。是由美國女記者內利·布萊(本名柯克蘭·西曼夫人)發明的。之后注冊設計,由夫人親自經營的鐵包公司制造。據說發明的契機是在歐洲旅行時看到的一個裝有甘油的金屬容器。
不過,最初讓她出名的事情,并不是作為鋼桶的發明者,而是作為當時最早環游世界的人。說到環游世界,儒勒·凡爾納的小說《80天環游世界》很有名,這部冒險小說自1872年發表以來,實際上還沒有人在80天內環游世界。她發現自己可以用比80天更短的天數環游世界,于是親自把這個計劃拿到紐約世界報社的皮-里策先生那里,說服了他并付諸行動。1889年(明治22年)11月14日,從新澤西州出發,她從紐約港乘坐奧古斯塔·維多利亞號出發,前往倫敦、巴黎、蘇伊士、錫蘭、新加坡、香港、橫濱,繞過舊金山,最后乘火車橫穿美洲大陸,終于在1890年1月25日抵達新澤西州。記錄是72天6小時11分。《紐約世界報》報道了她的行動,所以她抵達時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我們的鋼桶發明者,竟然是距今120年前完成冒險的女記者,真是不可思議。
(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