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明的領導藝術:灰度
文/劉勇
我們說領導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德,你的動機是不是純正,你的行為是不是符合道德準則的要求;二是效率,你的方法和手段是不是有效,是不是能夠做成事,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
那么,道德和效率,哪個更為重要呢?為了效率,我們會不會犧牲道德?或者為了道德,我們會不會犧牲效率呢?
我相信大家把道德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忽視道德的人。但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有時,我們不得不放棄道德,而選擇效率。因為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沒有效率,可能連已有的道德也無法保持,或者無法讓自己抵達更高的道德境界。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林肯》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電影。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林肯提出的“廢奴法案”在國會遇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智囊們決定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即通過“賄賂”來爭取一些人的支持。當他們把這個想法向林肯提出來的時候,林肯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向他們講了自己的一個經歷:自己在弗吉尼亞州做律師的時候,他遇到一個案子是某女人殺了她的丈夫。這個丈夫名聲很壞,而且女人是自衛殺人,但依照弗吉尼亞州的法律女人仍然要被判死罪。私下見面時,女人問林肯:“我口渴了,哪兒有水喝?”林肯對他說:“田納西州有水喝。”意思是美國州法不同,這樣的刑事案在田納西州,罪不至死,你到了那里就有水喝了。女人悟性很高,即刻跳窗逃走,由此撿得一條性命。
林肯的故事讓智囊們心領神會,在賄選上大施拳腳,國會討論得以過半贊成,結果照耀千秋、惠顧千千萬萬黑奴的“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由此頒布。
盡管林肯的做法不“道德”,但如果不這樣做,作為總統的他,就會面臨更大的道德困境——惠顧千萬黑奴的“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就會被擱置下來。在這樣的情境下,林肯寧肯背負“道德”的罵名,而選擇了“效率”。實際上,林肯并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他必須為國家和民族謀取更大的利益。或者說,一個為集體承擔著更大責任的領導,他有時不得不“弄臟自己的手”,來為大家贏得更美好的未來。
關于這個問題,林肯是這樣解釋的:“指南針,我在勘探中用到過,它能在你的所處位置指出正北方向,但很多情況就不能給出指示了。比如沼澤、沙漠、峭壁這一切你都會在路上遇到,在去達目的地的路上,你一頭扎進,不顧一切阻礙,但最終只是深陷沼澤,知道正北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尼克松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個領導人只知道應該做什么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能做應該做的事情。沒有能作出正確決定的判斷力和領悟力的人成不了好的領導人,因為他缺乏遠見。知道應該做什么事但卻做不到的人也成不了好的領導人,因為他缺乏效能。偉大的領導人需要有……辦成事情的能力。”
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道德,而選擇效率,不是因為道德不重要,而是為了更好堅守我們心中的道德,順利抵達我們心中道德的彼岸。當然,這并不代表你就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你需要在現有的利益沖突中做出巧妙的平衡,以實現更高的目標。
這就是一個人的政治智慧,就是任正非說的“灰度”。不要用“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的和諧”,以便取得更好的結果。這才是極高明的領導藝術。
“方向是不可以妥協的,原則也是不可妥協的。但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協,只要它有利于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