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拆”的思維方式
關于拆的思維方式需要從上個世紀初談起。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利用兩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社會經濟與資本積累日益豐富,與之隨形的是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經過逐步地財富積淀,變得十分優越,甚至自大。
當年日本為了顯示國力的強大,曾經派出大批的武士到中國來比武,公然向武當、少林等中國武術門派進行挑釁,由于日本人早已研究透了中國武術的精要,當時整個中華古國競無人能夠擊敗日本武士,后來霍元甲以一套日本人從來沒有見過的迷蹤拳打敗了日本人,但是日本人輕視中華民族為“東亞病夫”的恥辱卻留在歷史流傳當中。
關于這段歷史,一位日本朋友曾經開玩笑地對我說“你們中國人連我們日本人的思考方式都不懂,怎么能夠打敗我們呢?”。這句話是有深意的。日本從唐朝起就開始學習中華文化,從文字、禮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悉數研究,并善于利用。而中國人經歷了滿清王朝幾百年的閉關自守,由于缺乏對周邊國家和世界局勢的全面了解和洞察力,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失利以及八國聯軍入侵等一系列的慘痛失敗。
那么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倒底是什么樣的呢?日本人喜歡用分解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拆”。例如,對于管理這個詞,就是將其拆開,管就是監督、控制,理則是引導、培訓、服務。比如說對于生產技術,日本人理解為生產技術=制造技術+管理技術,對于同一種產品來說,生產技術可能是通用的,基本一致的,例如太陽能熱水器,各個企業的生產制造的工藝基本上一致,但是管理技術的差異導致了產品的品牌、質量、服務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呢,日本人就會十分關注管理技術的研究、實踐和提升,近幾年中國企業興起了到日本豐田公司進行考察學習其精益管理思想的熱潮,說明了日本企業在企業內控與流程管理方面已經做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同樣,管理這個詞,可以拆為,管理=維持+改善;如果目前的管理工作做得好,就要維持目前的局面,如果做得不好就要進行改善。那維持呢,維持=制度+執行,一個好的管理現狀不但需要一套規范的制度體系的支撐,同時也需要一個富有執行力的團隊來確保制度的有效落實;而改善=標準—目前的現狀,如果目前的現狀距管理的標準和要求來說,差距十分地大,那需要進行改善,需要考慮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消滅存在的差距。
以上的這種思維方式其實是對一種管理現象或者行為進行剖析并提出其關鍵部位的過程,關注的核心是其背后需要給予的管理措施及手段。其實每一種管理現象或者管理行為,都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詮釋,從理論書籍上得到的定義或者概念,是以專業領域研究的為出發點進行描述和概括,而利用“拆”的思維方式則是從管理實際出發進行的邏輯思考,更多的是側重于反映本質,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的工作提出關鍵的著眼點和“抓手”。
例如在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一些事情做得效率不高,粗枝大葉,那低效=拖延+粗心,拖延說明做工作沒有時效性和計劃性,而粗心說明了工作缺乏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缺乏標準和要求,就需要從解決拖延和粗心兩個方面,采取對員工的職業素質方面進行系統地培訓、引導、激勵的措施,來改變低效的狀況。
其實解讀“拆”的思維模式,并不僅僅是為了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及其行事方式,究其根源,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思考問題的獨特性,以及其散發出的十分實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拆”的核心的思想是要全面地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物,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邏輯進行梳理,在措施、方法、手段等方面一一解決。
這種能力我想是需要潛移默化中使人不斷感悟的。